11月30日21时58分,换挂机车的Z21次旅客列车驶离格尔木站,开始步入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铁路格拉段,向着下一站那曲进发。22时,这趟从北京西站始发、已运行超过26小时的列车再次进入夜间运行模式。此时,卧铺车厢已熄灯,硬座车厢实行半灯状态,空调机和制氧机开足马力进行弥散式供氧,全列15节车厢内温暖静谧、氧气充足,旅客们渐渐沉入梦乡。同一时间,西宁客运段京藏车队的当班列车乘务人员却开启了步履不停、精神高度集中的夜间工作模式。记者一行在7号车厢“截住”正在执行两小时一次巡视任务的列车长马信龙,跟着这位15时32分在西宁接班、此时已工作6个多小时的“90后”回族汉子一起巡视车厢。马信龙边走边介绍:“巡视的重点是排查各种安全风险隐患,检查各类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,尤其是门窗在列车运行中是否锁闭。我们是供氧列车,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,要进行全列禁烟宣传,确认消防器材功能状况,还要检查有没有人员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、多用插线板等。”说话间,马信龙走到车厢尽头一个电茶炉前,小心拧开龙头,看见热流涌出,他满意地点点头:“一定要保证好热水供应,这关乎旅客的旅行体验。”走进一个显示“无人”的车厢厕所,马信龙先环视一遍卫生状况,再抬手用力推推窗户,确认锁闭良好,接着又按了一下集便器按钮,确认使用正常。在8号车厢连接处,迎面看见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列车员正举着手持终端机对着车门、车窗拍照。马信龙介绍,列车进入夜间运行模式后,依规定,列车员每半小时就要到所负责车厢巡视一遍,巡视内容之一就是用照片记录留存车窗车门状态。这名女列车员叫丁玉萍,20出头的年纪。拍摄完毕,她走进车厢,在马信龙的指导下,检查确认车厢内的制氧机是否运转正常。“重点查看仪表盘,绿灯证明运行良好,黄灯、红灯则代表异常,需立刻报修。”马信龙说。每节车厢内还有一个紧急供氧口,当旅客出现身体不适时,由列车员开启后使用。用钥匙打开供氧口,丁玉萍向我们演示了如何用耳听、手感的方式确认供氧气流正常。来到9号餐车后厨操作台,深夜时分,这个全车最具“烟火气”的处所终于归于宁静,一名年轻的厨师正在清洗炒锅。马信龙向记者“科普”列车电灶管理、刀具管理的重要性,“绝不可掉以轻心。”说着他指了指操作台墙壁上的两行标语离人必须断电归零,离人必须取锅离灶。“这是餐车工作人员一定遵守的铁律。”他神情严肃地说。走进硬座车厢,马信龙留意查看了一下车厢尽头处悬挂的温度计,指针显示当前车厢内温度是23摄氏度。“温度正好,既温暖又不会让人感觉燥热。”他轻声说。硬座车厢内的旅客或躺卧或倚靠,个个神情舒适松弛。“我们巡视的重点内容还包括确认车厢内有无身体不适、高原反应剧烈的旅客。一旦发现会迅速通知随车医生进行救治,车内配备有急救药物和器械。”马信龙边说边左右转头查看车厢两边的行李架,一旦发现摆放不合理、超出架沿的行李,迅速进行调整归位。来到位于车厢连接处的洗面台前,两部正在充电的手机跃入眼帘。马信龙指着手机、语气中略有些无奈:“个别旅客心太大,手机扔在这充电一充就是一夜。我们的列车员要照看这些手机、要为它们寻找主人,还要担心手机主人着急下车,将手机遗落了。列车员们时时刻刻都心系旅客。”一路穿梭,终于来到列车尾部,马信龙仔细查看了车门状况。确认安全无虞后,历时45分钟的巡视结束。此时已是11月30日23时25分,他要跨月到12月1日1时才能结束此轮8小时的值勤任务。2014年入路之初,马信龙就在西宁至的列车上担任乘务员,他说自己和同事们深知进藏列车乘务工作的艰辛,但艰辛中又蕴含着光荣感和使命感。大家都备感珍惜、互相勉励,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。深夜“逆行者” 11月30日21时58分,换挂机车的Z21次旅客列车驶离格尔木站,开始进入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铁路格拉段,向着下一站那曲进发。 22时,这趟从北京西站始发、已运行超过26小时的列车再次进入夜间运行模式。此时,卧铺车厢已熄灯,硬座车厢实行半灯状态,空调机和制氧机开足马力进行弥散式供氧,全列15节车厢内温暖静谧、氧气充足,旅客们渐渐沉入梦乡。 同一时间,西宁客运段京藏车队的当班列车乘务人员却开启了步履不停、精神高度集中的夜间工作模式。记者一行在7号车厢“截住”正在执行两小时一次巡视任务的列车长马信龙,跟着这位15时32分在西宁接班、此时已工作6个多小时的“90后”回族汉子一起巡视车厢。 马信龙边走边介绍:“巡视的重点是排查各种安全隐患,检查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,尤其是门窗在列车运行中是否锁闭。我们是供氧列车,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,要进行全列禁烟宣传,确认消防器材功能状况,还要检查有无人员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、多用插线板等。” 说话间,马信龙走到车厢尽头一个电茶炉前,小心拧开龙头,看见热流涌出,他满意地点点头:“一定要保证好热水供应,这关乎旅客的旅行体验。” 走进一个显示“无人”的车厢厕所,马信龙先环视一遍卫生状况,再抬手用力推推窗户,确认锁闭良好,接着又按了一下集便器按钮,确认使用正常。 在8号车厢连接处,迎面看见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列车员正举着手持终端机对着车门、车窗拍照。马信龙介绍,列车进入夜间运行模式后,按照规定,列车员每半小时就要到所负责车厢巡视一遍,巡视内容之一就是用照片记录留存车窗车门状态。 这名女列车员叫丁玉萍,20出头的年纪。拍摄完毕,她走进车厢,在马信龙的指导下,检查确认车厢内的制氧机是否运转正常。“重点查看仪表盘,绿灯证明运行良好,黄灯、红灯则代表异常,需立刻报修。”马信龙说。每节车厢内还有一个紧急供氧口,当旅客出现身体不适时,由列车员开启后使用。用钥匙打开供氧口,丁玉萍向我们演示了如何用耳听、手感的方式确认供氧气流正常。 来到9号餐车后厨操作台,深夜时分,这个全车最具“烟火气”的处所终于归于宁静,一名年轻的厨师正在清洗炒锅。马信龙向记者“科普”列车电灶管理、刀具管理的重要性,“绝不可掉以轻心。”说着他指了指操作台墙壁上的两行标语——离人必须断电归零,离人必须取锅离灶。“这是餐车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守的铁律。”他神情严肃地说。 走进硬座车厢,马信龙留意查看了一下车厢尽头处悬挂的温度计,指针显示当前车厢内温度是23摄氏度。“温度正好,既温暖又不会让人感觉燥热。”他轻声说。硬座车厢内的旅客或躺卧或倚靠,个个神情舒适松弛。“我们巡视的重点内容还包括确认车厢内有无身体不适、高原反应剧烈的旅客。一经发现会迅速通知随车医生进行救治,车内配备有急救药物和器械。”马信龙边说边左右转头查看车厢两边的行李架,一经发现摆放不合理、超出架沿的行李,迅速做调整归位。来到位于车厢连接处的洗面台前,两部正在充电的手机跃入眼帘。马信龙指着手机、语气中略有些无奈:“个别旅客心太大,手机扔在这充电一充就是一夜。我们的列车员要照看这些手机、要为它们寻找主人,还要担心手机主人着急下车,将手机遗落了。列车员们时时刻刻都心系旅客。” 一路穿梭,终于来到列车尾部,马信龙仔细查看了车门状况。确认安全无虞后,历时45分钟的巡视结束。此时已是11月30日23时25分,他要跨月到12月1日1时才能结束此轮8小时的值勤任务。2014年入路之初,马信龙就在西宁至的列车上担任乘务员,他说自己和同事们深知进藏列车乘务工作的艰辛,但艰辛中又蕴含着光荣感和使命感。大家都备感珍惜、互相勉励,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。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人民铁道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4、本网外链内容出于展示更多详细的信息的目的,任何外链的网页失效或被篡改均与本网无关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0 BB平台德甲狼堡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备案号:冀ICP备20015168号-1
关注我们